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10

1953年3月5日, 史達林與 Prokofiev 同日過世. 作為蘇聯對外宣傳工具的桂冠作曲家, 卻又不時遭政府當局整肅, Shostakovich 得以解放長久以來積蓄壓抑的鬱悶, 隨即著手第十號交響曲的寫作, 經過半年後, 這首令人揣測不斷的作品終於問世, 照例由 Mravinsky 擔任首演的指揮.

有關這首曲子, 到底作曲家想表達什麼? 到現在還是眾說紛云. 曾經有一位設計技師聽收音機播放後說聽到了 "數學, 無限的數學". 在1954年卡內基廳的演出時, 有一位聽眾信誓旦旦地說, 在第三樂章他聽到了俄國腔的 "史達林死了, 史達林死了". 純音樂這種東西就是這樣, 聽不出來就算了, 在音樂廳裡的聽眾有幾個有作過功課? 聽出個什麼名堂, 心裡暗爽就好啦.

曾有記者問Shostakovich 有關這首曲子的意圖和感想, 但是作曲家原先只是支吾其辭, 後來只表示,
"我想表現的是, 現代人之熱烈愛好和平, 反對戰爭, 認為塵世的人類的使命不是破壞, 而是創造等這類思想與希望." 鬼才會相信這種檯面話! 相對於作曲家向佛可夫表白, 第二樂章其實就是史達林的音樂肖像 - 殘酷` 暴戾及猛烈的敲擊. 如果我們把第一樂章當成 "在史達林時代, 作曲家內心的煎熬和苦悶", 第二樂章是 "史達林的面目", 第三樂章是 "對史達林死去的嘲諷", 第四樂章看成 "後史達林時代的短暫的喜悅". 怪咖醫生個人認為整首曲子根本就是對史達林的嗆聲!! 好像也說得過去.

最近 一口氣聽了好幾個版本, 包括 Mravinsky, Jansons, Kondrashin, Barshai, Slovak, Haitink, Karajan (1967 及 1982). 十幾年前會喜歡 Haitink 版, 因為詮釋得中規中矩, 又有西歐樂團的乾淨的音色. 近年來慢慢轉為喜歡 Kondrashin 版, 樂句交待得段落分明, 結構也比較完整, 同時又有俄式樂團金石交擊又夾雜著泥土味. Jansons版錄音很好, 表現得也超乎我意外的好, 我想如果要推薦給別人的話, 我會推薦 Jasons. 比較失望的是 Barshai, 音色還不錯, 但是就是聽不出指揮想說的是什麼??
整理下來猛一發現櫃子裡面還有 Rostropovich, Previn, Rozhdestvensky 還沒時間聽.

我什麼時候收集這麼多唱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