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咖醫生並不是一個音響迷, 所以對發燒片的企望並不是那麼強烈. 但是如果是錄音效果優異又充滿音樂性的片子, 又有誰能有免疫力? 手邊有關小提琴和鋼琴演奏的發燒片.
這是由 Ron Meyer Recordings 所出版的一張片子, 標榜的是由 XDRM (eTended Dynamic Range Mastering system) 技術所錄製的. Tamas Kocsis 擔任小提琴, Fabio Bidini 擔任鋼琴. 1999年 1月19日及 20 日錄製, 錄音地點在美國德州 Mesquite 的 The Mesquite Arts Center. Ron Meyer Recordings 為了完整地收到音樂廳的音響, 在距小提琴和鋼琴各 8 呎處擺上兩隻全向性麥克風.
The Mesquite Arts Center 內觀
The Mesquite Arts Center 內觀
錄音上的表現絕對沒話說, 特別是當我的真空管後極熱起來以後, 更是令人讚嘆! 這種小編制的錄音, 印像中只有 TAS 天榜上喇叭花出版的 Dvorak 小提琴奏鳴曲` A. Rosand 的 "Hebraic Legacies"` "What about this? Mr. Paganini" 少數幾張有達到這樣的成就.
Tamas Kocsis 的演奏, 不論音色` 運弓或樂曲詮釋, 都很難不令人連想到 D. Oistrakh! 太相像了! 只是比 D. Oistrakh 的布拉姆斯更多幾分雕琢, 三首曲子充份表現出 Kocsis 對布拉姆斯的精研, 字字推敲, 句句琢磨, 再堆砌出宏大雄偉的結構. 怪咖醫生認為在我手中將近十個版本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中, 這個版本不但錄音絕佳, 又有奏出自我的語彙風格, 絕對是值得推薦的版本. 真要挑毛病的話, 大概只有第一號的第三樂章所採取的速度與全曲配合的不搭調, 也欠缺布拉姆斯的深情, 稍稍可惜.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Faure : string quartet
怪咖醫生對 Faure 和 Brahms 的作品一向有莫名的喜愛. 基本上 Faure 和 Brahms 的作品都有幾個共同點 : 簡潔緊湊的語彙` 高度焠煉的絕對音樂` 嚴謹端正的曲式架構等. 不過 Brahms 的深情厚重, Faure 的典雅洗鍊, 恰恰反應出日爾曼民族和高盧民族不同的個性. 而且兩位一樣, 在固守古典樂派的基礎上發展出牢不可破的純正音樂.
Faure 畢生最後一闕室內樂作品, 弦樂四重奏 作品 121, 完成於 1923 年, 時年 Faure 78 歲. 全曲有幾個特點 : 完全以對位手法構成, 中提琴與大提琴的演奏份量明顯與小提琴並駕齊驅, 簡潔流暢, 幾乎找不出一個冗音. 如果說 Beethoven 的晚期六首弦樂四重奏是上達天聽的形而上的作品, 那麼 Faure 的這首作品也已經達到這種境界了! 而且兩位巨匠同樣地都是失聰的情況下譜出這些傑作!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 由中提琴奏出明顯 Faure 式音樂的第一主題, 隨後由第二小提琴帶出第二主題. 整個樂章則由兩個主題交互變化發展出來, 簡潔明快又隱含著壓迫感. 第二樂章行板, 由第一小提琴提示第一主題, 經過四個樂器的發展後由中題琴奏出第二主題. 同樣地, 四個樂器以對位手法發展編織出來. 第三樂章快板, 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後, 中低音一直有撥奏音形作襯底. 在小發展後同樣由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題. 之後 Faure 以極度完美的作曲手法發展四個聲部的競技演出, 令人括目相看.
怪咖醫生手邊有兩個版本, 分別是 Parrenin quartet (EMI 出版) 和 Viotti quartet (Pierre verany 出版). Parrenin 的版本是開始怪咖醫生對 Faure 音樂的興趣的濫觴, 演奏的線條起承轉合, 變化細膩, 可惜就是錄音稍嫌聲音偏乾. Viotti 的版本的錄音就非常傑出, 聲部的定位分明可辨, 弦樂的聲音松香味十足, 不愧是傳承自義大利美聲奏法的團體, 演奏的手法則較平鋪直訴, 效果較平淡.
Faure 畢生最後一闕室內樂作品, 弦樂四重奏 作品 121, 完成於 1923 年, 時年 Faure 78 歲. 全曲有幾個特點 : 完全以對位手法構成, 中提琴與大提琴的演奏份量明顯與小提琴並駕齊驅, 簡潔流暢, 幾乎找不出一個冗音. 如果說 Beethoven 的晚期六首弦樂四重奏是上達天聽的形而上的作品, 那麼 Faure 的這首作品也已經達到這種境界了! 而且兩位巨匠同樣地都是失聰的情況下譜出這些傑作!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 由中提琴奏出明顯 Faure 式音樂的第一主題, 隨後由第二小提琴帶出第二主題. 整個樂章則由兩個主題交互變化發展出來, 簡潔明快又隱含著壓迫感. 第二樂章行板, 由第一小提琴提示第一主題, 經過四個樂器的發展後由中題琴奏出第二主題. 同樣地, 四個樂器以對位手法發展編織出來. 第三樂章快板, 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後, 中低音一直有撥奏音形作襯底. 在小發展後同樣由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題. 之後 Faure 以極度完美的作曲手法發展四個聲部的競技演出, 令人括目相看.
怪咖醫生手邊有兩個版本, 分別是 Parrenin quartet (EMI 出版) 和 Viotti quartet (Pierre verany 出版). Parrenin 的版本是開始怪咖醫生對 Faure 音樂的興趣的濫觴, 演奏的線條起承轉合, 變化細膩, 可惜就是錄音稍嫌聲音偏乾. Viotti 的版本的錄音就非常傑出, 聲部的定位分明可辨, 弦樂的聲音松香味十足, 不愧是傳承自義大利美聲奏法的團體, 演奏的手法則較平鋪直訴, 效果較平淡.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Faure - Piano Quartet No.1 & 2
綜觀整個西洋音樂史, 鋼琴四重奏的曲目實在少得可憐! 怪咖醫生查了些較有名的作曲家, 只有 Mozart` Schumann` Brahms 和 Faure 有譜出來, 其中又只有 Faure 是屬於法系作曲家. 而且相對於幾位德奧系作曲家, Faure 的作品中特別強調中提琴的演奏份量和鋼琴技巧的要求, 這是這兩闕作品的特點.
c 小調 第一號鋼琴四重奏 作品15, 算是 Faure 的早期作品, 但是曲中恰到好觸地融合了陽光般的和煦溫暖和 Faure 特有的優雅曲風, 絲豪不顯得生澀. 在 1885 年, Faure 因此曲和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得到夏魯提獎 (The Prix Chartier by 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第一樂章是典型的奏鳴曲形式. 優雅流暢的兩個主題編織出來緊湊的樂章, 絲毫不拖泥帶水. 第二樂章的詼諧曲式, 鋼琴六拍子旋律和小提琴二拍子的旋律交替進行, 相當有趣. 第三樂章的慢板是 Faure 的音樂裡最優秀的慢板作品之一, 莊嚴的旋律令人聯想到 Faure 所寫的安魂曲. 據說這段音樂與 1877年 Faure 的新婚婚姻處礁有關. 大體上呈 A-B-A 三段式結構. 樂曲稍歇, 就幾乎不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 很快的快板, 由中提琴奏出第一主題, 之後逐步開展成結構較鬆散的奏鳴曲式, 四個樂器如競技般地進行, 宛如交響曲般的華麗. 據說在 1880 首演後, Faure 不滿意原先的第四樂章, 於是整個重寫, 才成為今天演奏的版本.
g 小調 第二號鋼琴四重奏 作品 45, 則算是中期的傑作, 充滿 Faure 的獨創語法, 又沒有後期作品的冷峻蕭颯.
第一樂章是含有三個主提的奏鳴曲式, 三個弦樂器齊奏的第一主題, F. Schmitt 曾說 : 此主題賦予 Faure 永恆的生命".中提琴帶出來的第二主題和由中提琴` 大提琴合奏的第三主題交織成錯縱複雜的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在弦樂器的撥奏下, 鋼琴帶出輕快的第一主題, 隨後弦樂奏出第二主題, 整個樂章宛如鋼琴與弦樂的對抗. 第三樂章和第二樂章呈現完全對比 A. Copland 曾說 : 這個樂章的美是無庸置疑的, 如果我們把古典音樂的美視為築基在平靜基礎上的張力! 這裡, 中提琴的角色非常吃重, 形式呈迴旋曲式, 雖然較冗長, 但是富含 Faure 獨特的語彙. 第四樂章是很快的快板, 四個樂器輪流展開高潮, 和第一號作品一樣, 宛如交響樂的演出, 演奏的效果非常好.
手上現有 Domus quartet (Hyperion)` Ames quartet(Dorian)` P. Roge 和 Ysaye quartet (Decca), J. Collard 和 Parreenin quartet` A. Dumay` B. Pasquier` F. Lodeon (EMI)等版本, 怪咖醫生較喜愛 Domus 的版本, 雖然速度較快, 但是整個樂曲的掌握度和錄音都無懈可擊. 最近查了一下企鵝, 赫然發現企鵝給這版本三星帶花的評價. 真是非常優異的演奏!
c 小調 第一號鋼琴四重奏 作品15, 算是 Faure 的早期作品, 但是曲中恰到好觸地融合了陽光般的和煦溫暖和 Faure 特有的優雅曲風, 絲豪不顯得生澀. 在 1885 年, Faure 因此曲和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得到夏魯提獎 (The Prix Chartier by 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第一樂章是典型的奏鳴曲形式. 優雅流暢的兩個主題編織出來緊湊的樂章, 絲毫不拖泥帶水. 第二樂章的詼諧曲式, 鋼琴六拍子旋律和小提琴二拍子的旋律交替進行, 相當有趣. 第三樂章的慢板是 Faure 的音樂裡最優秀的慢板作品之一, 莊嚴的旋律令人聯想到 Faure 所寫的安魂曲. 據說這段音樂與 1877年 Faure 的新婚婚姻處礁有關. 大體上呈 A-B-A 三段式結構. 樂曲稍歇, 就幾乎不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 很快的快板, 由中提琴奏出第一主題, 之後逐步開展成結構較鬆散的奏鳴曲式, 四個樂器如競技般地進行, 宛如交響曲般的華麗. 據說在 1880 首演後, Faure 不滿意原先的第四樂章, 於是整個重寫, 才成為今天演奏的版本.
g 小調 第二號鋼琴四重奏 作品 45, 則算是中期的傑作, 充滿 Faure 的獨創語法, 又沒有後期作品的冷峻蕭颯.
第一樂章是含有三個主提的奏鳴曲式, 三個弦樂器齊奏的第一主題, F. Schmitt 曾說 : 此主題賦予 Faure 永恆的生命".中提琴帶出來的第二主題和由中提琴` 大提琴合奏的第三主題交織成錯縱複雜的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在弦樂器的撥奏下, 鋼琴帶出輕快的第一主題, 隨後弦樂奏出第二主題, 整個樂章宛如鋼琴與弦樂的對抗. 第三樂章和第二樂章呈現完全對比 A. Copland 曾說 : 這個樂章的美是無庸置疑的, 如果我們把古典音樂的美視為築基在平靜基礎上的張力! 這裡, 中提琴的角色非常吃重, 形式呈迴旋曲式, 雖然較冗長, 但是富含 Faure 獨特的語彙. 第四樂章是很快的快板, 四個樂器輪流展開高潮, 和第一號作品一樣, 宛如交響樂的演出, 演奏的效果非常好.
手上現有 Domus quartet (Hyperion)` Ames quartet(Dorian)` P. Roge 和 Ysaye quartet (Decca), J. Collard 和 Parreenin quartet` A. Dumay` B. Pasquier` F. Lodeon (EMI)等版本, 怪咖醫生較喜愛 Domus 的版本, 雖然速度較快, 但是整個樂曲的掌握度和錄音都無懈可擊. 最近查了一下企鵝, 赫然發現企鵝給這版本三星帶花的評價. 真是非常優異的演奏!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被遺忘的溫暖 - Fournier / Dvorak , Elgar : cello concerto
有兩個禮拜沒有好好的聽唱片了, 中午時隨手拿了 Fournier 演奏的 Dvorak 和 Elgar 的大提琴協奏曲, 本來想這兩首已經聽到滾瓜爛熟了, 比較不用傷腦筋.
第一首 Dvorak 的曲子一開始的管弦樂前奏還沒什麼感覺, 等大提琴的琴聲出現後, 怪咖醫生馬上驚覺, 我有多久沒聽過這樣的琴音了???? 充滿松香味的琴音, 溫暖而典雅. Fournier 的演奏從頭到尾, 一直不慍不火, 沒有絲毫唐突的聲音. Szell 和柏林愛樂的合奏和 Fournier 的琴音互相唱和, 實在是協奏曲的典範.
第二首的 Elgar 大提琴協奏曲則由 Fournier` A. Wallenstein 和柏林愛樂合作演出. Fournier 優美的琴音依然吟唱著旋律, 把 Elgar 典雅的曲風發揮得淋漓盡至. 和 Du Pre 版可說是互擅勝場. 不過第二首的錄音把大提琴的形體錄得太大, 顯得大提琴壓著管弦樂進行著, 實在可惜!
這兩首大提琴協奏曲的經典中, Fournier 都採用較快的速度演奏, 但是極少用上彈性節奏. 流暢的運弓加上溫暖優雅的琴音, 在現今的樂壇已不多見了! 近幾年, 怪咖醫生在拓展自己接觸的曲目的同時, 也忘記了這種高貴的琴音的存在, 慚愧啊!
第一首 Dvorak 的曲子一開始的管弦樂前奏還沒什麼感覺, 等大提琴的琴聲出現後, 怪咖醫生馬上驚覺, 我有多久沒聽過這樣的琴音了???? 充滿松香味的琴音, 溫暖而典雅. Fournier 的演奏從頭到尾, 一直不慍不火, 沒有絲毫唐突的聲音. Szell 和柏林愛樂的合奏和 Fournier 的琴音互相唱和, 實在是協奏曲的典範.
第二首的 Elgar 大提琴協奏曲則由 Fournier` A. Wallenstein 和柏林愛樂合作演出. Fournier 優美的琴音依然吟唱著旋律, 把 Elgar 典雅的曲風發揮得淋漓盡至. 和 Du Pre 版可說是互擅勝場. 不過第二首的錄音把大提琴的形體錄得太大, 顯得大提琴壓著管弦樂進行著, 實在可惜!
這兩首大提琴協奏曲的經典中, Fournier 都採用較快的速度演奏, 但是極少用上彈性節奏. 流暢的運弓加上溫暖優雅的琴音, 在現今的樂壇已不多見了! 近幾年, 怪咖醫生在拓展自己接觸的曲目的同時, 也忘記了這種高貴的琴音的存在, 慚愧啊!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Gidon Kremer - From My Home
幾年前曾看過雲門舞集 "竹影" 的演出影片. 老實說, 怪咖醫生對舞蹈看得是似懂非懂. 但是當時對其中一幕的配樂印像深刻. 簡單的樂器配置` 簡單的節奏` 簡單的旋律卻構築出強烈的張力! 沒有古典的浪漫, 沒有優美悅耳的琴音卻充滿現代知性理智的美感. 不過, 當時並不知道這曲子是哪來的. 最近聆聽了 Gidon Kremer 所演奏的 "From My Home" 時才赫然發現就是在這個專輯中第二軌的 "fratres", 霍然生起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的感覺.
這唱片收集了波羅地海三小國的近代作曲家的作品, 老實說, 我也從沒聽過這些作曲家的名字, 連 "The Dictionary of Composers and Their Music" 都查不到! 不過必須說明的是, 雖然不是大咖的作品, 但是內容都很有看頭. Kremer 在演奏自家人的曲子顯得駕輕就熟, 加上 Kremer 本身的音色十分適合詮釋現代作品, 令人不喜愛都不行! 合作演出的有 Deutsche Kammerphilarmonie 和 Vadim Sacharov (piano).
目錄如下:
Track 1. Balys Dvarionas: Elegie for violin and string orchestra (1947)
整張唱片裡比較平易近人的曲子, 淡淡的哀傷掺和著濃濃的鄉愁.
Track 2. Arvo Pärt: Fratres (for violin, string orchestra and percussion) (1977/1992)
怪咖醫生十分喜愛的一首曲子. 旋律簡單但壓迫感十足, 配器簡單卻有戲劇張力. 木琴和鼓聲將看似零散的樂段串連起來, 也加添了空靈的感覺. 究竟是經歷過什麼樣的際遇才能寫出這麼沉重的曲子? 曲子中運用了一些不同的音色表達樂曲的意境, 包括快速跳弓` 近琴馬奏` 笛音奏` 近乎破音的壓弦等, Kremer 在這裡一直保持著音色的純淨度, 著實難得!
另外, 怪咖醫生在 Youtube 找到幾個不同版本比較看看:
Repin 與 Lugansky 的小提琴與鋼琴版
There will be blood 的大提琴與鋼琴版
Fratres 1/2
Fratres 2/2
Tracks 3.-7. Vytautas Barkauskas: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1967)
五首很簡短的小提琴獨奏, 實在沒什麼感覺.
Track 8. Peteris Vasks: Musica Dolorosa for string orchestra (1984)
濃厚的鄉村泥土的芳香味, 結構簡潔流暢.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的合奏能力相當優異.
Track 9. Georgs Pelecis: Nevertheless (Concerto for violin, piano and string orchestra) (1993)
和 Fratres 大概是這張唱片兩首最有內容的曲子, 但卻是南轅北轍的兩首曲子. 小提琴在弦樂的襯底上進行著, 簡單的旋律時而圓滑, 時而激昂, 時而呢喃, 配合著鋼琴的輕柔地吟唱旋律, 充滿幻想曲風的一首曲子. Kremer 獨特的音色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
Tracks 10.-11. Peteris Plakidis: Two Grasshopper Dances for violin solo (1978)
分別為 "sad dance" 和 "happy dance" 兩首, 看標題大概就明瞭了.
Track 12. Erkki-Sven Tüür : Conversio (for violin and piano) (1994)
很典型的現代音樂, 強烈的節奏感貫穿全曲. 不過一再重複單調的節拍和音響, 聽不懂作曲家在想什麼? 小提琴和鋼琴的對話嗎?
話說 Gidon Kremer 這個小提琴界的怪咖, 且不提長相, 對樂曲的詮釋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獨特的玻璃般乾淨清澈的琴音在當今小提琴樂壇也是獨樹一幟. 雖然師出 D. Oistrakh 門下, 卻和 D. Oistrakh 溫暖且氣度恢宏的演奏走向大相逕庭. 近年來逐漸往東歐音樂和探戈音樂發展, 自己還組織一個弦樂團體 Kremerata Musica, 讓波羅地海地區的年輕音樂家有演出的機會. 相較於I. Stern 旗下 I. Perlman, P. Zukerman, 林昭亮等一幫人甜膩到不行的琴音和沒有個性的詮釋, 怪咖醫生還比較欣賞 Kremer. 怪咖的臭味相投??
這唱片收集了波羅地海三小國的近代作曲家的作品, 老實說, 我也從沒聽過這些作曲家的名字, 連 "The Dictionary of Composers and Their Music" 都查不到! 不過必須說明的是, 雖然不是大咖的作品, 但是內容都很有看頭. Kremer 在演奏自家人的曲子顯得駕輕就熟, 加上 Kremer 本身的音色十分適合詮釋現代作品, 令人不喜愛都不行! 合作演出的有 Deutsche Kammerphilarmonie 和 Vadim Sacharov (piano).
目錄如下:
Track 1. Balys Dvarionas: Elegie for violin and string orchestra (1947)
整張唱片裡比較平易近人的曲子, 淡淡的哀傷掺和著濃濃的鄉愁.
Track 2. Arvo Pärt: Fratres (for violin, string orchestra and percussion) (1977/1992)
怪咖醫生十分喜愛的一首曲子. 旋律簡單但壓迫感十足, 配器簡單卻有戲劇張力. 木琴和鼓聲將看似零散的樂段串連起來, 也加添了空靈的感覺. 究竟是經歷過什麼樣的際遇才能寫出這麼沉重的曲子? 曲子中運用了一些不同的音色表達樂曲的意境, 包括快速跳弓` 近琴馬奏` 笛音奏` 近乎破音的壓弦等, Kremer 在這裡一直保持著音色的純淨度, 著實難得!
另外, 怪咖醫生在 Youtube 找到幾個不同版本比較看看:
Repin 與 Lugansky 的小提琴與鋼琴版
There will be blood 的大提琴與鋼琴版
Fratres 1/2
Fratres 2/2
Tracks 3.-7. Vytautas Barkauskas: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1967)
五首很簡短的小提琴獨奏, 實在沒什麼感覺.
Track 8. Peteris Vasks: Musica Dolorosa for string orchestra (1984)
濃厚的鄉村泥土的芳香味, 結構簡潔流暢.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的合奏能力相當優異.
Track 9. Georgs Pelecis: Nevertheless (Concerto for violin, piano and string orchestra) (1993)
和 Fratres 大概是這張唱片兩首最有內容的曲子, 但卻是南轅北轍的兩首曲子. 小提琴在弦樂的襯底上進行著, 簡單的旋律時而圓滑, 時而激昂, 時而呢喃, 配合著鋼琴的輕柔地吟唱旋律, 充滿幻想曲風的一首曲子. Kremer 獨特的音色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
Tracks 10.-11. Peteris Plakidis: Two Grasshopper Dances for violin solo (1978)
分別為 "sad dance" 和 "happy dance" 兩首, 看標題大概就明瞭了.
Track 12. Erkki-Sven Tüür : Conversio (for violin and piano) (1994)
很典型的現代音樂, 強烈的節奏感貫穿全曲. 不過一再重複單調的節拍和音響, 聽不懂作曲家在想什麼? 小提琴和鋼琴的對話嗎?
話說 Gidon Kremer 這個小提琴界的怪咖, 且不提長相, 對樂曲的詮釋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獨特的玻璃般乾淨清澈的琴音在當今小提琴樂壇也是獨樹一幟. 雖然師出 D. Oistrakh 門下, 卻和 D. Oistrakh 溫暖且氣度恢宏的演奏走向大相逕庭. 近年來逐漸往東歐音樂和探戈音樂發展, 自己還組織一個弦樂團體 Kremerata Musica, 讓波羅地海地區的年輕音樂家有演出的機會. 相較於I. Stern 旗下 I. Perlman, P. Zukerman, 林昭亮等一幫人甜膩到不行的琴音和沒有個性的詮釋, 怪咖醫生還比較欣賞 Kremer. 怪咖的臭味相投??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Edvard Grieg - What Price Immortality ?
華興藥品的業代小徐知道怪咖醫生喜愛古典音樂, 所以如果有機會到大陸去的話, 都會順道買一些片子回來送我, 這是其中一部. 也算是蠻特別的音樂家傳記電影.
全片沒有對白, 只有配樂, 當然配樂全部取材自 Grieg 的作品. 僅有的聲音就是 Grieg 第一人稱的自述, 就算不看畫面, 也可以當作 Grieg 的音樂欣賞. 服裝造型和化妝都很講究, 一眼就可以認出來每一個角色, 甚至連 Liszt 的髮色的變化都注意到, 連 Nina 的畫像也跟書上所批露的完全一樣, 可以看出是一部相當用心製作的影片. 導演鋪陳劇情的手法並不是平凡的流水帳敘述, 反而是配合著樂曲的進行, 時空交錯地交待. 有些地方怪咖醫生還要拿個小傳參考才連貫得起來. 飾演 Grieg 的是鋼琴家 Philip Branmer, 另外劇中的弦樂四重奏則是由 Auryn quartet 擔任演出, 不是找個演員擺個樣子演出, 再用剪接的手法編輯, 可見用心的一斑.
影片由著名的 a 小調鋼琴協奏曲的樂曲開始, 隨著音樂的進行, Grieg 說出兩段很沉重的話 : "我像一座公眾的紀念碑, 和尼娜乘船回家. 是的, 我確實作了一些貢獻, 我使自己成為一座紀念碑, 因為我需要這樣做. 一直以來都有人這樣做,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和挪威都需要這座紀念碑. 但是你一定會問 : 你因此付出了多少代價? 這座紀念碑可以永遠不朽嗎? 多年以後, 人們還記得它嗎? 當大家都希望這座紀念碑能夠趕走這片土地的陰霾時, 我不禁要問 : 那真理何在呢? 真理存在於藝術和生活中. 沒錯! 我要追尋的就是真理. 當你變成這樣一座紀念碑時, 你的腳步變得有多沉重呢? 這是困擾我的問題. " "而音樂....音樂追尋的是我們身邊的一切真理, 我的音樂是發自內心的, 是關於那些快樂幸福的人們, 那些都不屬於我, 而是屬於別人, 且顯得那麼虛無飄渺. 喜歡我的音樂的人會發現, 所有這些都體現在我的音樂裡. 也許不在我最著名的作品裡, 但至少有兩部作品體現了我的內心世界, 它們是用鋼琴和小提琴體現出來的, 通過這些音樂, 也許有人會認出這個紀念碑後面的人以及音樂所體現的生活."
到底是那兩部作品? 怪咖醫生推測應該是 Ballde in form of variations on a norwegian melody Op.24 (依據挪威民謠的變奏曲式敘事曲) 和弦樂四重奏. 事實上, 整部影片的配樂除了開頭的鋼琴協奏曲外, 其餘的全取材自這兩部作品. 前者是在雙親去世後開始創作. 曲趣變幻多端, 充滿想像力, 正符合 Grieg 致力挪威民謠的發掘與採集的精神. 弦樂四重奏則是受到 Liszt 的讚賞, 有些評論還冠上 "挪威四重奏" 的別名. 至於為什麼不是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和鋼琴抒情小品集? 雖然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是一首圓滿成熟的作品, 但是還是富含西歐音樂的完整架構, 反而少了挪威的風味, 應該不是 Grieg 內心想寫的東西. 著名的鋼琴抒情小品集雖然也是以挪威民謠曲調為基幹, 但是十冊總計 66 首的小品, 好像也不完全都具有代表性.
隨著劇情的進展, 年輕時的摯友之死, 喪女之痛, 尼娜和好友的出軌, Grieg 的外遇, 抒情小品和弦樂四重奏初演不被接受的苦悶, 尼娜和 Grieg 的失和, 遠居挪威的鄉間專心寫曲子以及兄長自殺一幕幕的呈現出來. 原來在成為紀念碑的背後是支離破碎的生活, 原來風光的表面下充滿著殘缺不全的家庭. 原來一闕闕傑作裡蘊藏著孤高傲然的苦悶.
原來不朽的代價是一幕幕充滿悲痛, 不堪回首的回憶!
全片沒有對白, 只有配樂, 當然配樂全部取材自 Grieg 的作品. 僅有的聲音就是 Grieg 第一人稱的自述, 就算不看畫面, 也可以當作 Grieg 的音樂欣賞. 服裝造型和化妝都很講究, 一眼就可以認出來每一個角色, 甚至連 Liszt 的髮色的變化都注意到, 連 Nina 的畫像也跟書上所批露的完全一樣, 可以看出是一部相當用心製作的影片. 導演鋪陳劇情的手法並不是平凡的流水帳敘述, 反而是配合著樂曲的進行, 時空交錯地交待. 有些地方怪咖醫生還要拿個小傳參考才連貫得起來. 飾演 Grieg 的是鋼琴家 Philip Branmer, 另外劇中的弦樂四重奏則是由 Auryn quartet 擔任演出, 不是找個演員擺個樣子演出, 再用剪接的手法編輯, 可見用心的一斑.
影片由著名的 a 小調鋼琴協奏曲的樂曲開始, 隨著音樂的進行, Grieg 說出兩段很沉重的話 : "我像一座公眾的紀念碑, 和尼娜乘船回家. 是的, 我確實作了一些貢獻, 我使自己成為一座紀念碑, 因為我需要這樣做. 一直以來都有人這樣做,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和挪威都需要這座紀念碑. 但是你一定會問 : 你因此付出了多少代價? 這座紀念碑可以永遠不朽嗎? 多年以後, 人們還記得它嗎? 當大家都希望這座紀念碑能夠趕走這片土地的陰霾時, 我不禁要問 : 那真理何在呢? 真理存在於藝術和生活中. 沒錯! 我要追尋的就是真理. 當你變成這樣一座紀念碑時, 你的腳步變得有多沉重呢? 這是困擾我的問題. " "而音樂....音樂追尋的是我們身邊的一切真理, 我的音樂是發自內心的, 是關於那些快樂幸福的人們, 那些都不屬於我, 而是屬於別人, 且顯得那麼虛無飄渺. 喜歡我的音樂的人會發現, 所有這些都體現在我的音樂裡. 也許不在我最著名的作品裡, 但至少有兩部作品體現了我的內心世界, 它們是用鋼琴和小提琴體現出來的, 通過這些音樂, 也許有人會認出這個紀念碑後面的人以及音樂所體現的生活."
到底是那兩部作品? 怪咖醫生推測應該是 Ballde in form of variations on a norwegian melody Op.24 (依據挪威民謠的變奏曲式敘事曲) 和弦樂四重奏. 事實上, 整部影片的配樂除了開頭的鋼琴協奏曲外, 其餘的全取材自這兩部作品. 前者是在雙親去世後開始創作. 曲趣變幻多端, 充滿想像力, 正符合 Grieg 致力挪威民謠的發掘與採集的精神. 弦樂四重奏則是受到 Liszt 的讚賞, 有些評論還冠上 "挪威四重奏" 的別名. 至於為什麼不是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和鋼琴抒情小品集? 雖然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是一首圓滿成熟的作品, 但是還是富含西歐音樂的完整架構, 反而少了挪威的風味, 應該不是 Grieg 內心想寫的東西. 著名的鋼琴抒情小品集雖然也是以挪威民謠曲調為基幹, 但是十冊總計 66 首的小品, 好像也不完全都具有代表性.
隨著劇情的進展, 年輕時的摯友之死, 喪女之痛, 尼娜和好友的出軌, Grieg 的外遇, 抒情小品和弦樂四重奏初演不被接受的苦悶, 尼娜和 Grieg 的失和, 遠居挪威的鄉間專心寫曲子以及兄長自殺一幕幕的呈現出來. 原來在成為紀念碑的背後是支離破碎的生活, 原來風光的表面下充滿著殘缺不全的家庭. 原來一闕闕傑作裡蘊藏著孤高傲然的苦悶.
原來不朽的代價是一幕幕充滿悲痛, 不堪回首的回憶!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Liszt - Annee de Pleleriange - Swiss (巡禮之年 - 瑞士)
1835 年, 李斯特與拋夫棄子的瑪麗 (Countess Marie d'Agoult) 相偕定居於日內瓦湖畔的新居. 自此三年間兩人過著安逸幸福的生活. 兩人的第一個女兒 Blandine 在日內瓦出生 (第二個女兒 Cosima 則在兩年後於 Como 出生). 李斯特將這幾年在瑞士` 義大利旅遊的所見所聞譜成鋼琴小品. 爾後於 1855 年編輯成巡禮之年, 共分三年. 其中第一年的瑞士` 第二年的義大利和補缺的威尼斯和拿坡里 常被後人演出.
李斯特本人在第一版的序言寫著 : "我試圖在音樂中表達強烈的悸動與領悟, ...... 當器樂繼續演進` 發展, 漸漸從以往的枷鎖掙脫出來時, 它愈市充滿理想性, 不再只是聲音的組合, 而是詩一般的言語, 甚至要比詩歌本身更適於表達我門內心熟悉的生活領域中, 那些無法分析的事物, 那些無底的深淵以及無窮的預感......." 和李斯特所發展出來的交響詩一樣, 這些小品不單只是標題音樂看待, 還包含著李斯特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第一年的瑞士包含了九首小品 :
1. 威廉泰爾禮拜堂 (Chapelle de Guillaume Tell) : 席勒的戲曲與羅西尼的歌劇中的英雄人物. 曲中不時聽到在山谷中迴蕩的號角聲, 後半段則充滿歌頌祖國的熱情.
2. 華倫城之湖 (An lac de Walenstadt) : 輕柔的小品, 如一波不起的平靜湖水.
3. 田園 (Pastorale) : 描寫田園裡樸實平淡的景像.
4. 泉水畔 (An bord d'une source) : 如清泉流水般的輕快樂曲, 與 "華倫城之湖" 有許多相像之處.
5. 狂風暴雨 (Orage) : 根據拜倫的詩所譜寫的曲子. 本輯中最具有具體意味的音樂.
6. 歐伯曼之谷 (Valee d'Oberman) : "歐伯曼" 是 瑟南克爾 (Etinne Pivert de DSenancour, 1770~1846) 筆下的人物, 與哥得筆下的 "維特" 一起促使十九世紀前半的歐洲掀起自殺風潮. 樂曲描寫 Oberman 內心的疑惑 : 我企望什麼? 我是何許人? 在自然裡能尋找到什麼?"
7. 牧歌 (Eglogue) : 閒適淡泊的牧牛景像.
8. 思鄉病 (Le mal du Pays) : 用音樂表現的把 "歐伯曼" 在巴黎生活時所感到的對田園的鄉愁.
9. 日內瓦之鐘 (Les chloches de Geneve) : 為女兒 Blandie 出生所寫, 描寫祈禱時的鐘聲四處飄揚.
坊間的錄音版本還不少, 怪咖醫生只收集到以下幾個:
# L. Berman : 怪咖醫生最讚賞的一個版本. Berman 的技巧真不是蓋的, 音色時而輕柔, 時而剛健, 時而溫暖, 不論踏瓣的運用` 觸鍵的力道控制都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每個樂句的音響段落分明, 造型瑰麗溫潤. 技巧派大師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至.
# J. Jando : Naxos 出版的便宜又大碗的版本. 一如 Jando 一貫的演奏, 偏硬質的詮釋, 音色純正, 雖不若 Berman 變幻自在, 但也都恰到好處的表現. 端正堂皇的演奏, 值得一提的是錄音品質相當優秀, 企鵝三星帶花的評價也不是浪得虛名.
# A. Brendel : 很柔美細膩的版本. Brendel 很用心地想表達出每一首曲子的感情, 所以音色和力度隨著不同的樂曲有非常大幅度的變化. 但是有點矯揉造作之感, 節奏有些紊亂, 可惜!
# J. Bolet : 雖然號稱 "李斯特專家", 但是卻比較令人失望的演奏. 踏瓣用得相當節制, 導致音色呆板平淡, 力道也沒有表現出來, 儘管 Bolet 的技巧相當扎實, 但是只是拿著譜照本宣科. 最大的優點大概就是便宜!
李斯特本人在第一版的序言寫著 : "我試圖在音樂中表達強烈的悸動與領悟, ...... 當器樂繼續演進` 發展, 漸漸從以往的枷鎖掙脫出來時, 它愈市充滿理想性, 不再只是聲音的組合, 而是詩一般的言語, 甚至要比詩歌本身更適於表達我門內心熟悉的生活領域中, 那些無法分析的事物, 那些無底的深淵以及無窮的預感......." 和李斯特所發展出來的交響詩一樣, 這些小品不單只是標題音樂看待, 還包含著李斯特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第一年的瑞士包含了九首小品 :
1. 威廉泰爾禮拜堂 (Chapelle de Guillaume Tell) : 席勒的戲曲與羅西尼的歌劇中的英雄人物. 曲中不時聽到在山谷中迴蕩的號角聲, 後半段則充滿歌頌祖國的熱情.
2. 華倫城之湖 (An lac de Walenstadt) : 輕柔的小品, 如一波不起的平靜湖水.
3. 田園 (Pastorale) : 描寫田園裡樸實平淡的景像.
4. 泉水畔 (An bord d'une source) : 如清泉流水般的輕快樂曲, 與 "華倫城之湖" 有許多相像之處.
5. 狂風暴雨 (Orage) : 根據拜倫的詩所譜寫的曲子. 本輯中最具有具體意味的音樂.
6. 歐伯曼之谷 (Valee d'Oberman) : "歐伯曼" 是 瑟南克爾 (Etinne Pivert de DSenancour, 1770~1846) 筆下的人物, 與哥得筆下的 "維特" 一起促使十九世紀前半的歐洲掀起自殺風潮. 樂曲描寫 Oberman 內心的疑惑 : 我企望什麼? 我是何許人? 在自然裡能尋找到什麼?"
7. 牧歌 (Eglogue) : 閒適淡泊的牧牛景像.
8. 思鄉病 (Le mal du Pays) : 用音樂表現的把 "歐伯曼" 在巴黎生活時所感到的對田園的鄉愁.
9. 日內瓦之鐘 (Les chloches de Geneve) : 為女兒 Blandie 出生所寫, 描寫祈禱時的鐘聲四處飄揚.
坊間的錄音版本還不少, 怪咖醫生只收集到以下幾個:
# L. Berman : 怪咖醫生最讚賞的一個版本. Berman 的技巧真不是蓋的, 音色時而輕柔, 時而剛健, 時而溫暖, 不論踏瓣的運用` 觸鍵的力道控制都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每個樂句的音響段落分明, 造型瑰麗溫潤. 技巧派大師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至.
# J. Jando : Naxos 出版的便宜又大碗的版本. 一如 Jando 一貫的演奏, 偏硬質的詮釋, 音色純正, 雖不若 Berman 變幻自在, 但也都恰到好處的表現. 端正堂皇的演奏, 值得一提的是錄音品質相當優秀, 企鵝三星帶花的評價也不是浪得虛名.
# A. Brendel : 很柔美細膩的版本. Brendel 很用心地想表達出每一首曲子的感情, 所以音色和力度隨著不同的樂曲有非常大幅度的變化. 但是有點矯揉造作之感, 節奏有些紊亂, 可惜!
# J. Bolet : 雖然號稱 "李斯特專家", 但是卻比較令人失望的演奏. 踏瓣用得相當節制, 導致音色呆板平淡, 力道也沒有表現出來, 儘管 Bolet 的技巧相當扎實, 但是只是拿著譜照本宣科. 最大的優點大概就是便宜!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Issac Albeniz - Iberia (伊貝利亞組曲)
Debussy說 : 世上僅有少數的作品能和 El Albaicin (組曲中第七曲) 相媲美. Messian說 : Iberia 是我所認為的鋼琴傑作之一. 因為 Albeniz 與 D'indy, Dukas, Chausson, Debussy 等過從甚密, 深受法國樂派的影響, 所以曲風不僅有伊比利半島的節奏與曲調, 也富含法國音樂的洗鍊精緻的和聲.
原本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躍於歐陸的 Albeniz (May 29, 1860 – May 18, 1909), 在罹患了 Bright's disease 後, 因健康狀況日益惡化, 無法再繼續演奏生涯, 於是轉而專心創作鋼琴作品. 自1905年起著手寫作 Iberia 組曲, 後人評價作曲家最高的一部作品. 1909 年 1 月寫完 Jerez 後完成全曲. 期間在發表部份曲子時, 受到 "過於艱難, 無法彈奏"的批評, 還因而陷於 depression 的精神狀況. 由於 Albeniz 本身的彈奏技巧極為高超, 結果寫出來的曲子彈奏難度也考倒首演的 Blanche Selva (1884 ~ 1942), 逼得 Selva 詢問 Albeniz 作一些修改. 即使在鋼琴演奏訓練制度化的現在, 就算有錄音工程師可以修改編輯錄音的內容, 還是找不到幾個錄音版本.
第一卷 : 獻給 Chausson 的妻子的作品
以音樂描寫自己祖國的作品事實上也不多, Iberia 和 Smetana 的 Ma Vlast 大概是比較完整的. 但是 Iberia 更具有象徵主意的意味.
原本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躍於歐陸的 Albeniz (May 29, 1860 – May 18, 1909), 在罹患了 Bright's disease 後, 因健康狀況日益惡化, 無法再繼續演奏生涯, 於是轉而專心創作鋼琴作品. 自1905年起著手寫作 Iberia 組曲, 後人評價作曲家最高的一部作品. 1909 年 1 月寫完 Jerez 後完成全曲. 期間在發表部份曲子時, 受到 "過於艱難, 無法彈奏"的批評, 還因而陷於 depression 的精神狀況. 由於 Albeniz 本身的彈奏技巧極為高超, 結果寫出來的曲子彈奏難度也考倒首演的 Blanche Selva (1884 ~ 1942), 逼得 Selva 詢問 Albeniz 作一些修改. 即使在鋼琴演奏訓練制度化的現在, 就算有錄音工程師可以修改編輯錄音的內容, 還是找不到幾個錄音版本.
第一卷 : 獻給 Chausson 的妻子的作品
- 回憶 (Evocación) : 全曲裡面較平易近人的一首, 由古西班牙 Fandango 曲調和阿拉岡地方舞曲所構成.
- 港口 (El puerto) : 描寫港灣都市的熱鬧風光, 節奏變化繁複, 中段還有暗示舞蹈女郎的挑撥性舞姿.
- 塞維爾的聖體節 (Fête-dieu à Seville, El Corpus en Sevilla) : 塞維爾的著名的宗教活動, 大約在復活節後兩個月的星期五舉行. 曲子由描寫行進隊伍開始, 逐步前進的聲響漸漸加強. 中段則是 "Saeta" 的讚歌, 末段再重覆第一段的行進主題.
- 隆得納舞曲 (Rondeña) : 由隆得納地方舞曲 (A) 開始, 中段則是 "馬拉卡尼亞. 隆狄尼亞" 的民謠 (B), 末段則是 A 與 B 的對位進行組合.
- 阿美里亞 (Almería) : 阿美里亞是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一個海港都市. 由具有阿美利亞地方特徵的 "塔朗達舞曲"的節奏譜成.
- 特里安納 (Triana) : 特里安納是塞維爾郊區的城鎮. 以鬥牛士進行曲為骨幹, 配合著輕快的節奏和轉調手法所譜成. 曲子充滿著華麗燦爛的景像.
- 阿爾拜辛 (Al Albaicín) : 阿爾拜辛位於格拉納達的郊區, 和阿罕布拉宮遙遙相對, 昔日曾經是摩爾人的軍事政治重鎮. 曲子由吉普賽舞蹈以跳奏開始, 中段導入具有東方色彩的安達魯西亞民謠, 相當迷人.
- 波羅調 (El Polo) : 依據安達魯西亞地區的古民謠譜曲, 開始由低音部奏出主題, 右手的高音部則以吉他的音型伴奏. 富含古西班牙風味的一首小曲.
- 拉華別斯 (Lavapies) : 拉華別斯是馬德里下街的一個地名. 複雜的音響描寫著燈紅酒綠, 歌舞昇平的都會夜生活.
- 馬拉加 (Málaga) : 馬拉加位於臨地中海的太陽海岸. 全曲由馬拉加民謠和古西班牙 Fandango 曲調, 以對位手法交織而成.
- 黑勒斯 (Jerez) : Jerez 的全名應該是 Jerez de la Frontera. Jerez 自古以來就以釀酒出名, 雪莉酒的 Sherry 就是從 Jerez 衍生來的. 全曲洋溢著纖細典雅的幸福感覺, 似乎是沉浸在酒杯中的微醺.
- 艾里達納 (Eritana) : 艾里達納是塞維爾郊區的一家餐廳. Albeniz 以賽維爾地方舞蹈的節奏刻畫出餐廳內酒胱交錯的景像.
以音樂描寫自己祖國的作品事實上也不多, Iberia 和 Smetana 的 Ma Vlast 大概是比較完整的. 但是 Iberia 更具有象徵主意的意味.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Debussy - 前奏曲集
或許出自於對 Chopin 的景仰, 才仿效 Chopin 24首前奏曲的數目. 1909年12月起到隔年2月的期間, Debussy 著手寫作一系列鋼琴作品, 並匯整出 "前奏曲集, 第一冊". 接著又從1910~1913所寫的第二集12首曲子. 這就是 Debussy 的24首前奏曲. 但是有別於 Chopin 的浪漫抒情, Debussy 則注重在開拓現代和聲的聲響效果以及象徵主義的表現手法. 所以 Debussy 並不預先下標題, 只是先提示樂曲的表現方式, 在曲末才以小字寫下標題. 作曲家的用意大概不希望演奏者和欣賞者的想像空間被標題所限制. 甚至怪咖醫生認為, Debussy 應該是先寫出曲子, 之後才由自己所感受寫下曲末標題.
並沒有被調性所束縛的這24首小曲就好像作曲家心目中的大千世界,
1. 有的表現大自然現像 -- 吹過原野的風` 西風之所見` 霧.
2. 有的描繪身邊物品和日常景致 -- 雪上足跡` 帆` 月光下的陽台` 枯葉` 埃及骨壺` 煙火.
3. 有的單純地表現精妙的音響效果 -- 三度交替, 飄散在暮色中的聲音與香味` 敏思特列爾` 中斷的小夜曲.
4. 有的則傳達出作曲家的想像 -- 沉沒的教堂` 水之精靈` 仙女是出色的舞者` 迫克之舞` 特菲爾的舞姬們`
5. 有的是風景速描 -- 石楠, 阿納卡普里的丘陵, 酒之門.
6. 有的是人物寫生畫 -- 棕髮少女` 皮克威克的禮讚` 奇怪的拉威努將軍.
和印像派畫派一樣受到異國風格影響, 有許多曲子也引用異國風的音調. 例如 "阿納卡普里的丘陵" 的塔朗特舞曲與拿坡里民謠. "棕髮少女" 的東方五聲音階. "中斷的小夜曲" 的模仿吉他音響. "敏斯特列爾" 的黑人歌舞. "酒之門" 的哈巴內拉舞曲節奏. 甚至於連英國國歌 "God Save the King" 和法國國歌 "馬賽曲" 都拿來當素材用. 時值 Debussy 的創作趨於成熟之際, 顯示作曲家仍汲汲於吸收嶄新的元素, 豐富自己的內容.
最近複習了好些手邊的唱片資料, 總算對各版本稍有認識, 大致上整理一下.
1. Robert Casadesus : 老溫吞的演奏, 基本上是忠於原著的演奏, 比較缺乏個性. 不過倒也適合作為入門範本.
2. Gieseking : 雖然這套錄音稍嫌老舊, 但是無損大師風采. 這大概是唱片史上第一套成功展現 Debussy 音響的作品. 這裡面大師恣意揮灑天才, 大多以直覺的天份表現, 幾乎看不出有精密計算過的斧鑿痕跡. 雖然速度較快, 但是琴音的顆粒感和質感還是很精彩. 圓滑奏有如微風輕拂, 節奏清晰明快, 和聲的音響效果亮麗輝煌. 唯一真的可以吹毛求疵的大概是細部雕琢稍嫌不夠細膩, 也可能是錄音效果較差所致.
3. Michelangeli :從大學時期的錄音帶收集到CD, 這套唱片一直都是怪咖醫生的首選. 每一個音符到每一個樂句乃至於整首曲子, 都像是經過精心計算和細膩雕塑. 線條造形如絲綢般滑順, 音色細緻精妙, 是我第一次領略到 Debussy 所強調的 "無槌之音". Michelangeli 對鍵盤和踏瓣的控制力實在驚人, 不管是強音或弱音音群中還是有不同音色的層次呈現. 除了 "精妙絕倫, 無懈可擊" 外, 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形容詞可用在這個演出上.
4. Samson Francois : "喝醉酒的Debussy"可能是這版本的最佳寫照 . 才氣過人的 Francois 在這套 Debussy 的鋼琴作品中呈現出極度浪漫的個性, 但稍嫌誇張, 不管是音符強弱或彈性速度的運用都出乎意料之外. 最大的賣點大概是音色醇厚醉人.
5. 傅聰 : Debussy 的曲子本來就和中國的山水水墨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傅聰的詩情讓 Debussy 的畫意多一份東方的哲學色彩.
6. Pascal Roge :僅錄下第一冊, 但是專注於樂曲的氣氛營造, 卻使得音色過於凝重, 顯得太過沉重的詮釋.
7. Thibaud :清澈晶瑩的琴音再加上端正客觀的演奏, 不同於一般習於以柔順的音粒詮釋德布西, 乾淨俐落的音響令人耳目一新, 屬於比較不用傷腦筋欣賞的版本.
8. Zimmerman :和 Michelangeli 一樣追求完美的 Zimmerman在這裡再度演出無槌之音!!! 音色瑰麗華美, 璀燦輝煌, 全曲集散發出黃金般的色澤. 樂句修飾得完美無瑕, 強弱對比恰到好處, 隨處都是精心設計的樂思. 欣賞這個版本就像觀賞 Jacques-Louis David (1748 ~ 1825) 所畫的 [加冕圖] (Coronation). 尤其是第二冊的 "煙火" 一曲, 將鋼琴彈到像管弦樂團一樣的色彩, 層次豐富, 僅"火樹銀花" 一詞差堪形容. 與 Michelangeli 版並稱此曲的演奏典範.
9. Arrau :手邊只有第二冊的錄音. Arrau 一慣的厚重風格再次出現, 不過將過多哲學性思考加諸這24首小曲上, 還真是無以承受的負擔, 技巧上沒有問題, 但是卻悶到不行的版本.
並沒有被調性所束縛的這24首小曲就好像作曲家心目中的大千世界,
1. 有的表現大自然現像 -- 吹過原野的風` 西風之所見` 霧.
2. 有的描繪身邊物品和日常景致 -- 雪上足跡` 帆` 月光下的陽台` 枯葉` 埃及骨壺` 煙火.
3. 有的單純地表現精妙的音響效果 -- 三度交替, 飄散在暮色中的聲音與香味` 敏思特列爾` 中斷的小夜曲.
4. 有的則傳達出作曲家的想像 -- 沉沒的教堂` 水之精靈` 仙女是出色的舞者` 迫克之舞` 特菲爾的舞姬們`
5. 有的是風景速描 -- 石楠, 阿納卡普里的丘陵, 酒之門.
6. 有的是人物寫生畫 -- 棕髮少女` 皮克威克的禮讚` 奇怪的拉威努將軍.
和印像派畫派一樣受到異國風格影響, 有許多曲子也引用異國風的音調. 例如 "阿納卡普里的丘陵" 的塔朗特舞曲與拿坡里民謠. "棕髮少女" 的東方五聲音階. "中斷的小夜曲" 的模仿吉他音響. "敏斯特列爾" 的黑人歌舞. "酒之門" 的哈巴內拉舞曲節奏. 甚至於連英國國歌 "God Save the King" 和法國國歌 "馬賽曲" 都拿來當素材用. 時值 Debussy 的創作趨於成熟之際, 顯示作曲家仍汲汲於吸收嶄新的元素, 豐富自己的內容.
最近複習了好些手邊的唱片資料, 總算對各版本稍有認識, 大致上整理一下.
1. Robert Casadesus : 老溫吞的演奏, 基本上是忠於原著的演奏, 比較缺乏個性. 不過倒也適合作為入門範本.
2. Gieseking : 雖然這套錄音稍嫌老舊, 但是無損大師風采. 這大概是唱片史上第一套成功展現 Debussy 音響的作品. 這裡面大師恣意揮灑天才, 大多以直覺的天份表現, 幾乎看不出有精密計算過的斧鑿痕跡. 雖然速度較快, 但是琴音的顆粒感和質感還是很精彩. 圓滑奏有如微風輕拂, 節奏清晰明快, 和聲的音響效果亮麗輝煌. 唯一真的可以吹毛求疵的大概是細部雕琢稍嫌不夠細膩, 也可能是錄音效果較差所致.
3. Michelangeli :從大學時期的錄音帶收集到CD, 這套唱片一直都是怪咖醫生的首選. 每一個音符到每一個樂句乃至於整首曲子, 都像是經過精心計算和細膩雕塑. 線條造形如絲綢般滑順, 音色細緻精妙, 是我第一次領略到 Debussy 所強調的 "無槌之音". Michelangeli 對鍵盤和踏瓣的控制力實在驚人, 不管是強音或弱音音群中還是有不同音色的層次呈現. 除了 "精妙絕倫, 無懈可擊" 外, 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形容詞可用在這個演出上.
4. Samson Francois : "喝醉酒的Debussy"可能是這版本的最佳寫照 . 才氣過人的 Francois 在這套 Debussy 的鋼琴作品中呈現出極度浪漫的個性, 但稍嫌誇張, 不管是音符強弱或彈性速度的運用都出乎意料之外. 最大的賣點大概是音色醇厚醉人.
5. 傅聰 : Debussy 的曲子本來就和中國的山水水墨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傅聰的詩情讓 Debussy 的畫意多一份東方的哲學色彩.
6. Pascal Roge :僅錄下第一冊, 但是專注於樂曲的氣氛營造, 卻使得音色過於凝重, 顯得太過沉重的詮釋.
7. Thibaud :清澈晶瑩的琴音再加上端正客觀的演奏, 不同於一般習於以柔順的音粒詮釋德布西, 乾淨俐落的音響令人耳目一新, 屬於比較不用傷腦筋欣賞的版本.
8. Zimmerman :和 Michelangeli 一樣追求完美的 Zimmerman在這裡再度演出無槌之音!!! 音色瑰麗華美, 璀燦輝煌, 全曲集散發出黃金般的色澤. 樂句修飾得完美無瑕, 強弱對比恰到好處, 隨處都是精心設計的樂思. 欣賞這個版本就像觀賞 Jacques-Louis David (1748 ~ 1825) 所畫的 [加冕圖] (Coronation). 尤其是第二冊的 "煙火" 一曲, 將鋼琴彈到像管弦樂團一樣的色彩, 層次豐富, 僅"火樹銀花" 一詞差堪形容. 與 Michelangeli 版並稱此曲的演奏典範.
9. Arrau :手邊只有第二冊的錄音. Arrau 一慣的厚重風格再次出現, 不過將過多哲學性思考加諸這24首小曲上, 還真是無以承受的負擔, 技巧上沒有問題, 但是卻悶到不行的版本.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Glenn Gould 完全典藏紀念大全集
PCHome 的露天拍賣真是一個很糟糕的地方, 不是它不好, 而是裡面的誘惑太多, 一個把持不住的話, 口袋一定大失血, 這套唱片全集就是一個例子. 在露天拍賣發現這套時, 還在猶豫要不要下標, 因為之前就有買過一些 Gould 彈的 Bach, 網路上也下載了好幾張的 Bach, 但是唱片搜集的慾望還是戰勝理智, 殘殘就給它買下去!
全套唱片的曲目全集中在 Bach, Mozart, Beethoven, Berg, Schoenberg 和一些現代作曲家的曲目. 浪漫樂派的部份, 果不出我所料, 少之其少. 因為全套裡面的 Bach, 之前大多都已經聽過了, 所以只挑 Bach 以外的曲子聽.
怪咖醫生初步的感想是, Gould 對於對位手法的詮釋與鋪陳確實有他獨到的見解. 幾乎所有的曲目彈起來都像是彈 fugue 或 canon 一樣, 包括 Mozart, Brahms, Haydn的曲目. 所以可想而知, 靈巧的 Mozart 變成冰冷的音符, Beethoven 則只剩下音樂線條的架構. 可是像 Schoenberg` Berg 或現代音樂, 這些作曲跟寫數學習題一樣的曲子在 Gould 手裏, 可說是赤兔馬碰上關老爺, 絕配!
再者, Gould 的踏瓣用得非常節制, 琴音大多只用指力控制, 不過經過錄音工程後倒也穠纖合度. 詮釋較不著重音色的變化, 倒是注重樂曲線條的控制與雕塑. 結構嚴謹, 樂句的呼吸緩急自如. 這裡怪咖醫生最喜愛的是 Brahms 的 10 首間奏曲, 和 Hindemith 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高度粹煉出來的 Brahms, 雖然少了濃厚的哀愁, 卻多了純淨的精神力量. Hindemith 的鋼琴奏鳴曲則是好比 Single malt whiskey, 特別是 Bowmore, 滿口的碘酒藥水味, 卻餘味盎然, 久久散之不去.
總共 80 張CD, 才四千塊, 一張折算起來新台幣 50 塊. 相對於現今的周杰倫` 蔡依林的唱片賣價, Gould 如果地下有知的話, 對於他的音樂被如此賤賣, 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全套唱片的曲目全集中在 Bach, Mozart, Beethoven, Berg, Schoenberg 和一些現代作曲家的曲目. 浪漫樂派的部份, 果不出我所料, 少之其少. 因為全套裡面的 Bach, 之前大多都已經聽過了, 所以只挑 Bach 以外的曲子聽.
怪咖醫生初步的感想是, Gould 對於對位手法的詮釋與鋪陳確實有他獨到的見解. 幾乎所有的曲目彈起來都像是彈 fugue 或 canon 一樣, 包括 Mozart, Brahms, Haydn的曲目. 所以可想而知, 靈巧的 Mozart 變成冰冷的音符, Beethoven 則只剩下音樂線條的架構. 可是像 Schoenberg` Berg 或現代音樂, 這些作曲跟寫數學習題一樣的曲子在 Gould 手裏, 可說是赤兔馬碰上關老爺, 絕配!
再者, Gould 的踏瓣用得非常節制, 琴音大多只用指力控制, 不過經過錄音工程後倒也穠纖合度. 詮釋較不著重音色的變化, 倒是注重樂曲線條的控制與雕塑. 結構嚴謹, 樂句的呼吸緩急自如. 這裡怪咖醫生最喜愛的是 Brahms 的 10 首間奏曲, 和 Hindemith 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高度粹煉出來的 Brahms, 雖然少了濃厚的哀愁, 卻多了純淨的精神力量. Hindemith 的鋼琴奏鳴曲則是好比 Single malt whiskey, 特別是 Bowmore, 滿口的碘酒藥水味, 卻餘味盎然, 久久散之不去.
總共 80 張CD, 才四千塊, 一張折算起來新台幣 50 塊. 相對於現今的周杰倫` 蔡依林的唱片賣價, Gould 如果地下有知的話, 對於他的音樂被如此賤賣, 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Stokowski - 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11
Stokowski + Hou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11,
睥睨群倫的錄音, 令人失望的演奏! 純屬個人意見, Stokowski 的粉絲請不要生氣!
睥睨群倫的錄音, 令人失望的演奏! 純屬個人意見, Stokowski 的粉絲請不要生氣!
先不提音樂內容和背景, Shostakovich 的第十一號交響曲裡高動態的音響, 豐富多樣的配器本來就是音響迷測試音響的曲目選擇. 音色和聲響再配合上絕佳的錄音本來也就是 Stokowski 的拿手好戲. 兩個搭配在一起豈不是天作之合?
第一樂章一開始, 豎琴` 低音絃和定音鼓就呈現出極沉重的壓迫感和絕佳的低頻音場, 之後整個樂章就以這種沉重陰黯的低頻貫穿到底. 中間部當中的小號` 弦樂顫音和小鼓的音響錄得超有質感, 細節盡現, 實在很難令人相信這是 1958 時的錄音. 幾十年來錄音器材和技術的進步卻錄不出這種聲響! 第一樂章的動態變化不大, 還聽不出問題所在.
第二樂章仍舊持續著音響的質感, 但是問題來了!!!! Houston 交響樂團好像發不出弱音和極強音似, 一直都是中強音和強音. 結果造成每個樂器, 每個聲音都很清楚, 但是卻感到每個聲部只是把音符奏出來而已, 可是整體卻組織不出有生命的有機體! 這個缺憾在模擬步槍掃射和群眾死傷的混亂的一段中顯現無遺, 因為缺少強弱對比和戲劇張力, 根本感受不到驚恐` 混亂和悲傷. 太可惜了!
第三樂章開頭的中提琴的吟唱和低音大提琴的撥弦相唱和大概是全曲演奏最好的一段, 而且從中提琴` 第二小提琴` 第一小提琴到大提琴相繼奏出以 "同志不會倒下" 旋律的主題, 真是天籟之聲, 質感超棒, 低音大提琴的撥弦錄得就好像在聽眾眼前撥, 那種牛筋彈勁真是 incredible! 可是還是同樣的問題發生, 樂譜標示弱音的地方還是沒有弱音, 強音的地方還是不夠強.
Stokowski 這張唱片在封面還標示 Full Deminsional Sound, 還入選 TAS 榜單, 企鵝三星帶花的評價, 連 "劉仁揚談唱片" 也挑出來推薦. 誠然以錄音工程來說, 的確當之無愧. 但是以音樂內容來說, 我還寧願聽 Mravinsky 或 Kondrasin, 甚至 Haitink 的版本.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Ricci : 炫技小品的王者
"我喜歡像克萊斯勒那樣演奏小提琴, 我寧可聽人很好地演奏愛之悲, 也不願意聽演奏得很糟糕的貝多芬" Ruggiero Ricci 的一席話道盡他的藝術觀.
以前對 Ricci 的印像一直都停留在 "Paganini 專家"` "炫技派演奏者"` "缺乏深度" 的刻版印像. 所以興趣不高, 所搜集到的唱片也只有 Paganini 24 隨想曲. 最近一口氣聽過 "A Life for the Violin" (10CD), "Virtuoso Violin" (2CD), "The Art of Ruggiero Ricci" (5CD), 怪咖醫生承認, 前述的結論要作修正了.
誠然, Ricci 確實是一位炫技派小提琴家, 但是這裡的炫技不單是炫技, 而是帶給聽眾歡愉而不是瞠目結舌的炫技. 從 Ricci 的演奏可以聽出演奏時 Ricci 的心情是開心地將 "音樂" 的美好傳播給聽眾, 不像當今多數檯面上赫赫有名的大師, 日復一日的重覆演奏重覆的曲目, 結果上台只是照本宣科地拉完就算了! 誠然, Ricci 的演奏對大部頭的嚴肅曲目, 實在是力有未迨, 例如, 他的 Bach 就味如嚼蠟, 但是對於像 Sarasate, Ernst, Vieuxtemps 或 Ysaye 等人的小品或無伴奏曲時, 卻又如魚得水, 精彩萬分, 味道十足.
這十幾張片子裡的 Ricci 的琴音並不算漂亮, 但有一絲絲滄桑味. 音質較輕, 或許是為了應付複雜的弓法所以弦壓得較輕, 但強弱對比還是相當大. 頓弓` 連擊弓` 跳弓都精確清晰. 揉音用得相當節制, 不像年輕的小提琴家加了一大堆味精. 換把位技巧好到幾乎聽不出來, 滑音幾乎完全不用, 所以不會有油腔滑調的感覺. 弓法和指法和海非茲相比, 絲毫不徨多讓. 最特別的是左手撥弦奏法真是令人驚奇, 好像有第三隻手幫忙撥絃一樣, 太精彩了!
和 Menuhin 一樣都是師承 Persinger, 一樣都是神童出身, 但是兩人的音樂卻是南轅北轍. Menuhin 雖說注重樂曲內涵, 本身也積極於心靈修鍊, 但總顯得矯揉造作, 特別是晚年時, 因為技巧衰退得很明顯, 逐漸不被人重視. Ricci 則相當清楚自己的優缺點, 專精於小品的演奏, 給所謂的炫技小品賦與相當高的音樂性. 聆聽 Ricci 的演奏是一件愉悅快樂的音樂之旅.
能好好欣賞 Ricci 的琴藝才是認真對待音樂的態度吧!
以前對 Ricci 的印像一直都停留在 "Paganini 專家"` "炫技派演奏者"` "缺乏深度" 的刻版印像. 所以興趣不高, 所搜集到的唱片也只有 Paganini 24 隨想曲. 最近一口氣聽過 "A Life for the Violin" (10CD), "Virtuoso Violin" (2CD), "The Art of Ruggiero Ricci" (5CD), 怪咖醫生承認, 前述的結論要作修正了.
誠然, Ricci 確實是一位炫技派小提琴家, 但是這裡的炫技不單是炫技, 而是帶給聽眾歡愉而不是瞠目結舌的炫技. 從 Ricci 的演奏可以聽出演奏時 Ricci 的心情是開心地將 "音樂" 的美好傳播給聽眾, 不像當今多數檯面上赫赫有名的大師, 日復一日的重覆演奏重覆的曲目, 結果上台只是照本宣科地拉完就算了! 誠然, Ricci 的演奏對大部頭的嚴肅曲目, 實在是力有未迨, 例如, 他的 Bach 就味如嚼蠟, 但是對於像 Sarasate, Ernst, Vieuxtemps 或 Ysaye 等人的小品或無伴奏曲時, 卻又如魚得水, 精彩萬分, 味道十足.
這十幾張片子裡的 Ricci 的琴音並不算漂亮, 但有一絲絲滄桑味. 音質較輕, 或許是為了應付複雜的弓法所以弦壓得較輕, 但強弱對比還是相當大. 頓弓` 連擊弓` 跳弓都精確清晰. 揉音用得相當節制, 不像年輕的小提琴家加了一大堆味精. 換把位技巧好到幾乎聽不出來, 滑音幾乎完全不用, 所以不會有油腔滑調的感覺. 弓法和指法和海非茲相比, 絲毫不徨多讓. 最特別的是左手撥弦奏法真是令人驚奇, 好像有第三隻手幫忙撥絃一樣, 太精彩了!
和 Menuhin 一樣都是師承 Persinger, 一樣都是神童出身, 但是兩人的音樂卻是南轅北轍. Menuhin 雖說注重樂曲內涵, 本身也積極於心靈修鍊, 但總顯得矯揉造作, 特別是晚年時, 因為技巧衰退得很明顯, 逐漸不被人重視. Ricci 則相當清楚自己的優缺點, 專精於小品的演奏, 給所謂的炫技小品賦與相當高的音樂性. 聆聽 Ricci 的演奏是一件愉悅快樂的音樂之旅.
能好好欣賞 Ricci 的琴藝才是認真對待音樂的態度吧!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Vaughan Williams - Symphony No.7 "Antarctic"
1947年, Vaughan Williams 受Ealing電影公司委託為電影 『南極的史考特船長』(Scott of the Antarctic) 譜作配樂. 電影的情節則是描述史考特船長和歐茲船長, 努力成為前往南極的第一人. 雖然面對未知的未來和險峻的環境, 仍繼續前進.1949年, 作曲家著手把其中的旋律另外譜成第七號交響曲. 1953年1月14日在曼徹思特, 由 Barbirolli 爵士指揮哈雷管弦樂團首演.
有別於一般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有五個樂章, 但只有一開頭的前導主題貫穿全曲, 成為單一主題的交響曲, 與其說交響曲, 怪咖醫生倒認為比較接近有共同主題的交響詩. 在每個樂章前, 作曲家都有寫下詩句,
第一樂章 : 引用雪萊的 Prometheus Unbound
To Suffer woes which hope thinks infinite
To forgive wrongs darker than death or night.
To defy power which seems omnipotent.
Neither to change, nor falter, nor repent.
This .... is to be
Good, great and joyous, beautiful and free.
第二樂章: 引用詩篇 104
There go the ships, and there is that Leviathan
Whom thou hast made to take his pastime thereiin.
第三樂章: 引用 Coleridge 的 Hymn before sunrise in the vale of Chamounix
Ye ice falls, Ye that from the moountain's brow
Adown enormous ravines slope amain -
Torrents, methinks, that heard a mighty voice.
And sopped at once amid their maddest plunge!
Motionless torrents! Sillent cataracts.
第四樂章 : 引用 Donne 的 The sun rising
Love, all alike, no season knows, or clime.
Nor hours, days, months, which are the rags of time.
第五樂章 : 引用史考特船長的文章
I do not regret this journey; we took risks, we knew we took them, things have come out against us therefore we hve no cause for complaint.
第一樂章共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呈現出全曲最重要的主題. 第二部分由女高音和女聲合唱的無歌詞吟唱導入, 令人聯想到 Medusa 的傳說和德布西的夜曲中的sirene. 在此, 作曲家編織出許多特殊的音響描寫南極惡劣的氣候, 如木琴, 鐘琴, 鋼片琴, 顫音琴 (vibraphone) 和風聲器, 音響迷應該可以在這裡找出許多樂趣. 第三部分則以小號的花彩奏開始, 進行著前導主題的變形.
第二樂章分成兩段. 第一段以海的主題開始, 刻畫出海洋的波浪洶湧. 到第二段中, 以小號和木琴模擬企鵝的姿態, 饒富趣味.
第三樂章大概是所有音響迷的最愛. 第一段中以三全音和小二度的音響刻畫著浩瀚無盡的蒼茫大地, 全段的管風琴的低頻要能沉勁又不蓋過主旋律的進行, 很不容易!. 由一聲鑼聲帶出的管風琴巨大音響的第二段則是整首曲子的最高潮. 管風琴和管弦樂合奏的壯麗效果, 深刻地描寫出雪崩的景像. 聽過這段後, 怪咖醫生不禁後悔, 當初買喇叭應該狠一點, 加個八萬塊買 KEF 205, 而不是 203, 雖然203 在百分之九十九的場合都表現不錯, 但是就是差那百分之一!
高潮過後, 樂曲不間斷第進入第四樂章. 加上弱聲器的法國號簡短的前奏後, 雙簧管緩緩唱出前導主題的另一個變形. 這是富含 Vaughan Williams 風格的樂章. 日出了!
第五樂章幾乎完全使用前導主題變形的進行曲式的曲調. 本質上是挑戰性的, 是充滿對前程不安的.最後在鐘聲響起後, 只剩下女聲的吟唱和風聲器的聲響, 是不是代表著人類永不可能征服最原始的大自然?
TAS 發燒天碟評鑑中, 此曲有兩個版本入選, 分別是 Boult – London Phil. Orch. 和 Bakels – Bournemouth Sym. Orch. 恰巧怪咖醫生都有. Boult 版是當住院醫師時看到有全集就通通買下來, 後來才知道, 竟然是發燒天碟. Bakels 版則真的是衝著 TAS 買下來的. Boult 版錄得均衡和透明自然. Bakels 版則絲絲入微, 細節盡現, 連左右前後的定位都可以聽出來. 另外怪咖醫生從網路下載到 Previn 版, 也是企鵝三星的名版, 但是錄音卻是沒有前兩者來得出色.
有別於一般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有五個樂章, 但只有一開頭的前導主題貫穿全曲, 成為單一主題的交響曲, 與其說交響曲, 怪咖醫生倒認為比較接近有共同主題的交響詩. 在每個樂章前, 作曲家都有寫下詩句,
第一樂章 : 引用雪萊的 Prometheus Unbound
To Suffer woes which hope thinks infinite
To forgive wrongs darker than death or night.
To defy power which seems omnipotent.
Neither to change, nor falter, nor repent.
This .... is to be
Good, great and joyous, beautiful and free.
第二樂章: 引用詩篇 104
There go the ships, and there is that Leviathan
Whom thou hast made to take his pastime thereiin.
第三樂章: 引用 Coleridge 的 Hymn before sunrise in the vale of Chamounix
Ye ice falls, Ye that from the moountain's brow
Adown enormous ravines slope amain -
Torrents, methinks, that heard a mighty voice.
And sopped at once amid their maddest plunge!
Motionless torrents! Sillent cataracts.
第四樂章 : 引用 Donne 的 The sun rising
Love, all alike, no season knows, or clime.
Nor hours, days, months, which are the rags of time.
第五樂章 : 引用史考特船長的文章
I do not regret this journey; we took risks, we knew we took them, things have come out against us therefore we hve no cause for complaint.
第一樂章共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呈現出全曲最重要的主題. 第二部分由女高音和女聲合唱的無歌詞吟唱導入, 令人聯想到 Medusa 的傳說和德布西的夜曲中的sirene. 在此, 作曲家編織出許多特殊的音響描寫南極惡劣的氣候, 如木琴, 鐘琴, 鋼片琴, 顫音琴 (vibraphone) 和風聲器, 音響迷應該可以在這裡找出許多樂趣. 第三部分則以小號的花彩奏開始, 進行著前導主題的變形.
第二樂章分成兩段. 第一段以海的主題開始, 刻畫出海洋的波浪洶湧. 到第二段中, 以小號和木琴模擬企鵝的姿態, 饒富趣味.
第三樂章大概是所有音響迷的最愛. 第一段中以三全音和小二度的音響刻畫著浩瀚無盡的蒼茫大地, 全段的管風琴的低頻要能沉勁又不蓋過主旋律的進行, 很不容易!. 由一聲鑼聲帶出的管風琴巨大音響的第二段則是整首曲子的最高潮. 管風琴和管弦樂合奏的壯麗效果, 深刻地描寫出雪崩的景像. 聽過這段後, 怪咖醫生不禁後悔, 當初買喇叭應該狠一點, 加個八萬塊買 KEF 205, 而不是 203, 雖然203 在百分之九十九的場合都表現不錯, 但是就是差那百分之一!
高潮過後, 樂曲不間斷第進入第四樂章. 加上弱聲器的法國號簡短的前奏後, 雙簧管緩緩唱出前導主題的另一個變形. 這是富含 Vaughan Williams 風格的樂章. 日出了!
第五樂章幾乎完全使用前導主題變形的進行曲式的曲調. 本質上是挑戰性的, 是充滿對前程不安的.最後在鐘聲響起後, 只剩下女聲的吟唱和風聲器的聲響, 是不是代表著人類永不可能征服最原始的大自然?
TAS 發燒天碟評鑑中, 此曲有兩個版本入選, 分別是 Boult – London Phil. Orch. 和 Bakels – Bournemouth Sym. Orch. 恰巧怪咖醫生都有. Boult 版是當住院醫師時看到有全集就通通買下來, 後來才知道, 竟然是發燒天碟. Bakels 版則真的是衝著 TAS 買下來的. Boult 版錄得均衡和透明自然. Bakels 版則絲絲入微, 細節盡現, 連左右前後的定位都可以聽出來. 另外怪咖醫生從網路下載到 Previn 版, 也是企鵝三星的名版, 但是錄音卻是沒有前兩者來得出色.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Brahms - clarinet quintet in b minor Op.115






豎笛 - 怪咖醫生最喜愛的樂器之一, 布拉姆斯 - 怪咖醫生最喜愛的作曲家之一, 四重奏 - 怪咖醫生最喜愛的編制之一, 三個加起來就是怪咖醫生最喜愛的曲子之一.
1890年底發表 G大調第二號弦樂五重奏後, 布拉姆斯認為自己已經無法再寫出更好的作品, 本有意準備退休. 然而在1891年3月聽過了當時的宮廷樂團的豎笛演奏家 R. Muhlfeld, 深深為Muhlfeld 的技巧所折服, 也被豎笛溫潤的音色所吸引, 重新燃起創作的熱情, 接連寫出豎笛三重奏 Op.114, 豎笛五重奏 Op.115 以及兩首豎笛奏鳴曲等豎笛作品. 豎笛奏鳴曲甚至是布拉姆斯最後的室內樂作品!
58歲所創作的豎笛五重奏, 完整呈現了作曲家厚重而深情的曲風, 洗鍊簡潔的結構蘊藏著濃厚的悲愴情緒, 是怪咖醫生喜愛的主因. 全曲四個樂章娓娓道出作曲家晚年暮秋的心境. 尤其是第四樂章, 跟第四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一樣採變奏曲形式. 作曲家卓越的技巧在此展露無遺, 雖是變奏曲卻也有輪迴曲式的味道, 特別是第五段變奏中提琴` 大提琴和豎笛的相互吟唱實屬天籟. 怪咖醫生覺得在深夜中斟上一杯 Dalmore, 獨自一人用管機聽這首曲子, 真是無法形容的舒服!
有關這首曲子版本的評價, 企鵝給了Peyer / Melos Ensemble 三星評價, 給 Shifrin / Chamber Music North West 兩星半的評價, 怪咖醫生卻獨鍾 Leister / Vermeer quartet. Oppenheim / Budapest S.Q. 將每個樂句雕琢得很美, 但整體聽來就不夠流暢, 很可惜!
為什麼喜歡 Leister / Vermeer ? 我說不上來, 反正對味來電就對了!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10
1953年3月5日, 史達林與 Prokofiev 同日過世. 作為蘇聯對外宣傳工具的桂冠作曲家, 卻又不時遭政府當局整肅, Shostakovich 得以解放長久以來積蓄壓抑的鬱悶, 隨即著手第十號交響曲的寫作, 經過半年後, 這首令人揣測不斷的作品終於問世, 照例由 Mravinsky 擔任首演的指揮.
最近 一口氣聽了好幾個版本, 包括 Mravinsky, Jansons, Kondrashin, Barshai, Slovak, Haitink, Karajan (1967 及 1982). 十幾年前會喜歡 Haitink 版, 因為詮釋得中規中矩, 又有西歐樂團的乾淨的音色. 近年來慢慢轉為喜歡 Kondrashin 版, 樂句交待得段落分明, 結構也比較完整, 同時又有俄式樂團金石交擊又夾雜著泥土味. Jansons版錄音很好, 表現得也超乎我意外的好, 我想如果要推薦給別人的話, 我會推薦 Jasons. 比較失望的是 Barshai, 音色還不錯, 但是就是聽不出指揮想說的是什麼??整理下來猛一發現櫃子裡面還有 Rostropovich, Previn, Rozhdestvensky 還沒時間聽.
我什麼時候收集這麼多唱片?
有關這首曲子, 到底作曲家想表達什麼? 到現在還是眾說紛云. 曾經有一位設計技師聽收音機播放後說聽到了 "數學, 無限的數學". 在1954年卡內基廳的演出時, 有一位聽眾信誓旦旦地說, 在第三樂章他聽到了俄國腔的 "史達林死了, 史達林死了". 純音樂這種東西就是這樣, 聽不出來就算了, 在音樂廳裡的聽眾有幾個有作過功課? 聽出個什麼名堂, 心裡暗爽就好啦.
曾有記者問Shostakovich 有關這首曲子的意圖和感想, 但是作曲家原先只是支吾其辭, 後來只表示, "我想表現的是, 現代人之熱烈愛好和平, 反對戰爭, 認為塵世的人類的使命不是破壞, 而是創造等這類思想與希望." 鬼才會相信這種檯面話! 相對於作曲家向佛可夫表白, 第二樂章其實就是史達林的音樂肖像 - 殘酷` 暴戾及猛烈的敲擊. 如果我們把第一樂章當成 "在史達林時代, 作曲家內心的煎熬和苦悶", 第二樂章是 "史達林的面目", 第三樂章是 "對史達林死去的嘲諷", 第四樂章看成 "後史達林時代的短暫的喜悅". 怪咖醫生個人認為整首曲子根本就是對史達林的嗆聲!! 好像也說得過去.
曾有記者問Shostakovich 有關這首曲子的意圖和感想, 但是作曲家原先只是支吾其辭, 後來只表示, "我想表現的是, 現代人之熱烈愛好和平, 反對戰爭, 認為塵世的人類的使命不是破壞, 而是創造等這類思想與希望." 鬼才會相信這種檯面話! 相對於作曲家向佛可夫表白, 第二樂章其實就是史達林的音樂肖像 - 殘酷` 暴戾及猛烈的敲擊. 如果我們把第一樂章當成 "在史達林時代, 作曲家內心的煎熬和苦悶", 第二樂章是 "史達林的面目", 第三樂章是 "對史達林死去的嘲諷", 第四樂章看成 "後史達林時代的短暫的喜悅". 怪咖醫生個人認為整首曲子根本就是對史達林的嗆聲!! 好像也說得過去.
最近 一口氣聽了好幾個版本, 包括 Mravinsky, Jansons, Kondrashin, Barshai, Slovak, Haitink, Karajan (1967 及 1982). 十幾年前會喜歡 Haitink 版, 因為詮釋得中規中矩, 又有西歐樂團的乾淨的音色. 近年來慢慢轉為喜歡 Kondrashin 版, 樂句交待得段落分明, 結構也比較完整, 同時又有俄式樂團金石交擊又夾雜著泥土味. Jansons版錄音很好, 表現得也超乎我意外的好, 我想如果要推薦給別人的話, 我會推薦 Jasons. 比較失望的是 Barshai, 音色還不錯, 但是就是聽不出指揮想說的是什麼??整理下來猛一發現櫃子裡面還有 Rostropovich, Previn, Rozhdestvensky 還沒時間聽.
我什麼時候收集這麼多唱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