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Edvard Grieg - What Price Immortality ?

華興藥品的業代小徐知道怪咖醫生喜愛古典音樂, 所以如果有機會到大陸去的話, 都會順道買一些片子回來送我, 這是其中一部. 也算是蠻特別的音樂家傳記電影.

全片沒有對白, 只有配樂, 當然配樂全部取材自 Grieg 的作品. 僅有的聲音就是 Grieg 第一人稱的自述, 就算不看畫面, 也可以當作 Grieg 的音樂欣賞. 服裝造型和化妝都很講究, 一眼就可以認出來每一個角色, 甚至連 Liszt 的髮色的變化都注意到, 連 Nina 的畫像也跟書上所批露的完全一樣, 可以看出是一部相當用心製作的影片. 導演鋪陳劇情的手法並不是平凡的流水帳敘述, 反而是配合著樂曲的進行, 時空交錯地交待. 有些地方怪咖醫生還要拿個小傳參考才連貫得起來. 飾演 Grieg 的是鋼琴家 Philip Branmer, 另外劇中的弦樂四重奏則是由 Auryn quartet 擔任演出, 不是找個演員擺個樣子演出, 再用剪接的手法編輯, 可見用心的一斑.

影片由著名的 a 小調鋼琴協奏曲的樂曲開始, 隨著音樂的進行, Grieg 說出兩段很沉重的話 : "我像一座公眾的紀念碑, 和尼娜乘船回家. 是的, 我確實作了一些貢獻, 我使自己成為一座紀念碑, 因為我需要這樣做. 一直以來都有人這樣做,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和挪威都需要這座紀念碑. 但是你一定會問 : 你因此付出了多少代價? 這座紀念碑可以永遠不朽嗎? 多年以後, 人們還記得它嗎? 當大家都希望這座紀念碑能夠趕走這片土地的陰霾時, 我不禁要問 : 那真理何在呢? 真理存在於藝術和生活中. 沒錯! 我要追尋的就是真理. 當你變成這樣一座紀念碑時, 你的腳步變得有多沉重呢? 這是困擾我的問題. " "而音樂....音樂追尋的是我們身邊的一切真理, 我的音樂是發自內心的, 是關於那些快樂幸福的人們, 那些都不屬於我, 而是屬於別人, 且顯得那麼虛無飄渺. 喜歡我的音樂的人會發現, 所有這些都體現在我的音樂裡. 也許不在我最著名的作品裡, 但至少有兩部作品體現了我的內心世界, 它們是用鋼琴和小提琴體現出來的, 通過這些音樂, 也許有人會認出這個紀念碑後面的人以及音樂所體現的生活."

到底是那兩部作品? 怪咖醫生推測應該是 Ballde in form of variations on a norwegian melody Op.24 (依據挪威民謠的變奏曲式敘事曲) 和弦樂四重奏. 事實上, 整部影片的配樂除了開頭的鋼琴協奏曲外, 其餘的全取材自這兩部作品. 前者是在雙親去世後開始創作. 曲趣變幻多端, 充滿想像力, 正符合 Grieg 致力挪威民謠的發掘與採集的精神. 弦樂四重奏則是受到 Liszt 的讚賞, 有些評論還冠上 "挪威四重奏" 的別名. 至於為什麼不是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和鋼琴抒情小品集? 雖然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是一首圓滿成熟的作品, 但是還是富含西歐音樂的完整架構, 反而少了挪威的風味, 應該不是 Grieg 內心想寫的東西. 著名的鋼琴抒情小品集雖然也是以挪威民謠曲調為基幹, 但是十冊總計 66 首的小品, 好像也不完全都具有代表性.

隨著劇情的進展, 年輕時的摯友之死, 喪女之痛, 尼娜和好友的出軌, Grieg 的外遇, 抒情小品和弦樂四重奏初演不被接受的苦悶, 尼娜和 Grieg 的失和, 遠居挪威的鄉間專心寫曲子以及兄長自殺一幕幕的呈現出來. 原來在成為紀念碑的背後是支離破碎的生活, 原來風光的表面下充滿著殘缺不全的家庭. 原來一闕闕傑作裡蘊藏著孤高傲然的苦悶.

原來不朽的代價是一幕幕充滿悲痛, 不堪回首的回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