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 年, 李斯特與拋夫棄子的瑪麗 (Countess Marie d'Agoult) 相偕定居於日內瓦湖畔的新居. 自此三年間兩人過著安逸幸福的生活. 兩人的第一個女兒 Blandine 在日內瓦出生 (第二個女兒 Cosima 則在兩年後於 Como 出生). 李斯特將這幾年在瑞士` 義大利旅遊的所見所聞譜成鋼琴小品. 爾後於 1855 年編輯成巡禮之年, 共分三年. 其中第一年的瑞士` 第二年的義大利和補缺的威尼斯和拿坡里 常被後人演出.
李斯特本人在第一版的序言寫著 : "我試圖在音樂中表達強烈的悸動與領悟, ...... 當器樂繼續演進` 發展, 漸漸從以往的枷鎖掙脫出來時, 它愈市充滿理想性, 不再只是聲音的組合, 而是詩一般的言語, 甚至要比詩歌本身更適於表達我門內心熟悉的生活領域中, 那些無法分析的事物, 那些無底的深淵以及無窮的預感......." 和李斯特所發展出來的交響詩一樣, 這些小品不單只是標題音樂看待, 還包含著李斯特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第一年的瑞士包含了九首小品 :
1. 威廉泰爾禮拜堂 (Chapelle de Guillaume Tell) : 席勒的戲曲與羅西尼的歌劇中的英雄人物. 曲中不時聽到在山谷中迴蕩的號角聲, 後半段則充滿歌頌祖國的熱情.
2. 華倫城之湖 (An lac de Walenstadt) : 輕柔的小品, 如一波不起的平靜湖水.
3. 田園 (Pastorale) : 描寫田園裡樸實平淡的景像.
4. 泉水畔 (An bord d'une source) : 如清泉流水般的輕快樂曲, 與 "華倫城之湖" 有許多相像之處.
5. 狂風暴雨 (Orage) : 根據拜倫的詩所譜寫的曲子. 本輯中最具有具體意味的音樂.
6. 歐伯曼之谷 (Valee d'Oberman) : "歐伯曼" 是 瑟南克爾 (Etinne Pivert de DSenancour, 1770~1846) 筆下的人物, 與哥得筆下的 "維特" 一起促使十九世紀前半的歐洲掀起自殺風潮. 樂曲描寫 Oberman 內心的疑惑 : 我企望什麼? 我是何許人? 在自然裡能尋找到什麼?"
7. 牧歌 (Eglogue) : 閒適淡泊的牧牛景像.
8. 思鄉病 (Le mal du Pays) : 用音樂表現的把 "歐伯曼" 在巴黎生活時所感到的對田園的鄉愁.
9. 日內瓦之鐘 (Les chloches de Geneve) : 為女兒 Blandie 出生所寫, 描寫祈禱時的鐘聲四處飄揚.
坊間的錄音版本還不少, 怪咖醫生只收集到以下幾個:
# L. Berman : 怪咖醫生最讚賞的一個版本. Berman 的技巧真不是蓋的, 音色時而輕柔, 時而剛健, 時而溫暖, 不論踏瓣的運用` 觸鍵的力道控制都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每個樂句的音響段落分明, 造型瑰麗溫潤. 技巧派大師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至.
# J. Jando : Naxos 出版的便宜又大碗的版本. 一如 Jando 一貫的演奏, 偏硬質的詮釋, 音色純正, 雖不若 Berman 變幻自在, 但也都恰到好處的表現. 端正堂皇的演奏, 值得一提的是錄音品質相當優秀, 企鵝三星帶花的評價也不是浪得虛名.
# A. Brendel : 很柔美細膩的版本. Brendel 很用心地想表達出每一首曲子的感情, 所以音色和力度隨著不同的樂曲有非常大幅度的變化. 但是有點矯揉造作之感, 節奏有些紊亂, 可惜!
# J. Bolet : 雖然號稱 "李斯特專家", 但是卻比較令人失望的演奏. 踏瓣用得相當節制, 導致音色呆板平淡, 力道也沒有表現出來, 儘管 Bolet 的技巧相當扎實, 但是只是拿著譜照本宣科. 最大的優點大概就是便宜!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